后台好多读者问美国创业公司融资时怎么稀释股份?以下文章来自 Benchmark 合伙人、Wealthfront 执行主席 Andy Rachleff。不过这篇文章他写于 2014 年(目前很多科技公司不退出不上市,有些规则硅谷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有些创业公司对员工期权池设定从 4 年变成 5 年),但可以借鉴这个模型,尤其表格部分。
融资对股权稀释的影响
说明融资对公司股权影响前,我先解释下硅谷成功公司都是怎么通过股权出让来进行融资的。
现在(2014 年)一家成功公司上市前,可能需要经历 4-5 轮融资。第一轮即种子轮,主要由天使出资,规模从 50 万-200 万美元不等,公司则出让
10%-20% 股份。
如果创业公司在第一轮后发展强劲,接下来会有早期 VC 跟进。通常,早期风投会投资 500 万-1000 万美元,占股
20%-30%;然后是新一轮扩张,资金规模从 2000 万-4000 万美元不等。
再次说明:假设公司增长非常快,则募集上述资本只需出让 10%-15% 股份。最终当公司稳步发展,年收入已达到至少 2000 万美元,成长期投资者通常愿为
5%-10% 股份买单 5000 万美元。
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
公司通常也会发行期权或 RSU,以吸引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这样也会导致股权稀释。
公司建立的期权池每年都要扩大,第一年招募员工给予的股权,要比第二年高,这是因为公司前景这时还不明朗,早期员工加入时风险较高。期权池第二年增量通常要大于第三年,之后,保持每年
5% 速度稳定增长。
同样,员工股份也会被后期融资和期权池扩大所稀释。这一点,通过下表可以说明:针对每轮融资,我假定稀释等于上述融资比例的平均水平。此处期权池稀释百分比,则基于我对数以百计私营企业的经验观察。
每当新一轮融资结束,现有员工和投资者所有权都被同等稀释,这些被稀释股份,分配给新一轮融资和期权池增量。
不论是员工还是创始人,股权比例都以同等程度稀释。例如某员工种子轮后持有 1%,在公司获早期 VC 后只有 0.6%,因为融资稀释了 25% 股份,期权池增加稀释
15%。
总期权池所有权增长,比例不到 15%(即从 10%-21% ),因为原 10% 期权池被稀释到 6%。
你可能会惊讶:经过几轮融资和期权池扩大,创始人股权最终只有 32.5%。记住这里的前提是:公司收入极高,发展过程中没有失误。
的确创始人最终股权比例很高的例子也存在,比如谷歌和 Facebook,但这类公司少之又少。
如果你公司发展不能持续超过财务预测,那就可能需要融更多钱,而且是以较低估值进行融资。这会导致至少多稀释 50% 的预期股权。
选择在早期加入好公司
股权稀释也反映在 Offer 中。为说明这点,我们比较下中级软件工程师在公司第一和第二轮融资后平均水平的 Offer。
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拥有 6-20 个(第一轮风投时的预期人数) 3 级软件工程师,第 25 和第 75 百分位的平均股本赔偿是 0.27%。
公司拥有同样工程师大约 21-50 名(第二轮风投时的预期人数),平均股本赔偿为 0.084%。
因此对同样工程师,从第一轮融资到第二轮,Offer 提供的期权下降 68.9%。这远远大于融资和期权池扩大导致的 17.5%
稀释,这是因为第二轮融资后,员工加入公司的风险显著降低。
对同一个员工,第三轮后,一般 Offer 给予股份是 0.071%,这比上一轮要低 15.5%,根据我们模型,预计是
12.5%。随着公司发展,加入它的风险降低,但你的价值也下降很多。也就是说对早期员工,风险越大,潜在回报也越大。
总结
我试图为预测股权稀释建模,以帮助你了解股权比例是如何减少的。股权稀释未必是坏事,公司筹集资金后增长更快,这将补偿稀释的损失。
公司的发展,对你手上股票期权或 RSU 价值影响远远超过你股权比例。换句话说,饼本身大小,比你手上那一片要重要得多。
来源:私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