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婚姻差异正在加深:一方面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离婚率下降,另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离婚率大幅上升。
鉴于婚姻会影响孩子成长和家庭经济状况,一些专家指出,“婚姻鸿沟”加深会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一前景,正推动建立和保持健康的婚姻关系。
“鸿沟”在加深
显而易见,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学生们不希望给外人留下生活刻板的印象。这所学校以学生热衷聚会和饮酒闻名。在《普林斯顿评论》的年度大学评比中,它在全美“聚会学校”榜上排名第三,在“纵酒狂欢”榜上排名第五。
尽管学生们喜欢玩乐,观念开放,但在人生重大问题上并不随便。譬如,对婚前性行为,他们并不坚决反对。现年18岁的犯罪学专业学生阿什莉就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然而,对怀孕,阿什莉态度谨慎,认为“会是一场大灾难”。阿什莉对人生有自己的规划。她希望获得学位后到弗吉尼亚州的联邦调查局(FBI)研究机构工作。她准备24岁时结婚,26岁时生子。在阿什莉看来,未婚生子没有错,却不明智。
同样18岁,劳拉与阿什莉形成鲜明对比。在离西弗吉尼亚大学不远的一个教堂食物救济发放点,劳拉逗弄着膝上的儿子。与阿什莉相比,劳拉对是否做母亲、何时做母亲没什么规划。于是,“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劳拉略带茫然。孩子的父亲与她“从来没有真正在一起过……只是互相利用的朋友”。如今,他鸿飞杳杳。劳拉解释道:“我不想再忍受他。他吸毒。”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一篇报道中认为,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两个群体之间,“婚姻鸿沟”正在加深。
所谓“精英群体”,不包括娱乐界人士。这一群体中,由父母和孩子组成家庭的观念相当流行。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中,孩子只有4%是非婚生子女。而且,数据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离婚率正大幅下降。在1975年至1979年间初次结婚的女性中,婚后最初10年内离婚率为29%;而在1990年至1994年间初次结婚的女性中,这一数字降为16.5%。
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中,却是另一种情形。在高中辍学的女性中,1975年至1979年间初次结婚者的离婚率为38%,1990年至1994年间初次结婚者的离婚率上升为46%。在持有高中文凭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中,这两个时间段内,离婚率从35%上升至38%。实际上,这些数字还无法概括全貌。不少孩子的母亲没有结婚,离婚也就无从谈起。在高中辍学的女性中,未婚生子率为15%。在非洲裔美国人中间,这一数字达到67%。
滋生不平等
那么,婚姻差异的鸿沟有什么影响?
保守主义智库“曼哈顿研究所”的凯•希莫威茨对这种现象不乐观。她在《美国婚姻与社会阶级》一书中认定,“婚姻鸿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希莫威茨说,中产阶级的孩子生活在有父母的家庭里,从而更容易“适应社会,取得成功”。孩子们在学校表现较好,找到较好的工作,然后建立稳定的家庭。相对而言,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找到较差的工作,生育的下一代可能同样缺少完整的家庭环境。这样,每个阶层基本上保持原先的处境,底层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徘徊于底层。
希莫威茨说,美国正在成为一个“由分离、不平等家庭组成的国度”。
此外,婚姻和经济状况也有密切联系。相关数据显示,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家庭中,92%的孩子与双亲生活在一起。而在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家庭中,这一数字只有20%。对于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夫妇两人比单亲一人赚得多。在美国,全职、全年工作的夫妇年收入不可能低于1.5万美元,除非他们的收入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婚姻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芭芭拉•达福•怀特黑德和戴维•波普诺认为,婚姻本身是“一个生产财富的制度”。那些“至死不分离”的夫妇与那些从不结婚的人相比,前者的平均财富是后者的4倍。一部分原因是婚姻有“规模效益”,即两个人过日子比一个人节省费用。另一部分原因是婚姻有“经济效益”,结婚并保持婚姻状态者更可能工作努力、对未来有规划、且掌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
还有一个原因是婚姻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男性结婚后更重视责任,工作更努力。婚姻同时还促使夫妇为日后改善生活而储蓄和投资。此外,婚姻还鼓励分工。譬如,妻子处理税收和还款事宜,丈夫接手私家车维护和保养。根据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从而增加产出。
孩子也差异
不同群体的婚姻差异造成孩子的成长差异。
随着时代发展,美国社会在婚姻观念上发生了相当大变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的事业天地不断开阔,从而有理由推迟生育,而可靠、简便的避孕方法则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经济上的独立使女性发觉,结束一段暴力或不开心的婚姻关系并不难。与之相应,“小家庭”是抚养孩子唯一环境的观念逐渐解体,社会对于单身母亲的歧视也在变少,尽管每个阶层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一些差别。
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一般把单身母亲作为婚姻以外的第二最佳选择。如果她们未婚生子,通常是因为她们还没有与同居的男伴结婚;或是因为她们发现自己接近40岁却依然单身,于是决定求助于精子库诞育自己的孩子。
与此相对的是,不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未婚生子时,她们的年龄通常低于未婚生子的中产阶级女性,而且与男伴的关系也相对不稳定。对于即将面临的生活,她们比较茫然,没有更多计划性。
华盛顿智库“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的马里•帕克说,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有“严重问题”,即便如此,他们与双亲家庭的孩子相比,贫穷的可能性是后者的5倍多(26%对5%)。没有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孩子高中辍学以及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可能性高1倍。
研究还发现,不同群体的婚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经验的父母会让孩子参加棒球队等其他课外活动,监督孩子做家庭作业并与他们交谈。一项研究发现,大学教授的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内平均每小时听到2150个单词,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听到1250个,领取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则听到620个。
政府的角色
在如何看待婚姻上,美国公众的观点不一致。但不少人感叹家庭的脆弱性,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推动建立或保持婚姻关系。某些政界人物也持这一观点,包括总统乔治•W•布什。
从2006年开始,布什政府拨款资助推动健康婚姻关系的项目。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一项目对婚姻问题持“变通”态度。项目负责官员西多妮•斯奎亚不认为离婚是一件坏事,理由是:“如果你受到虐待,你应该摆脱它。”
而且,斯奎亚认为,政府不应该对人们是否应有婚前性行为制订规范。
这一项目的预算为每年1亿美元。其中一部分资助婚姻问题研究,大部分则用于支持那些帮助人们解决婚姻问题的机构。第一笔资助2006年9月发放,因此现在评估它的效果还为时过早。不过,某些做法已经呈现令人乐观的前景,其中之一是“婚姻教育”,即并不等婚姻出现问题后再由专家帮助夫妇双方走出困境,而是由相关机构为民众提供婚姻关系建议。
美国军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做法。按计划,大约3.5万名美军官兵2007年将接受12小时课程培训,内容是如何与伴侣更好地沟通,所需费用为每个家庭大约300美元。主管这一计划的彼得•弗雷德里克说,由于征募和训练一名普通陆军士兵的花费是5万美元,而婚姻问题是士兵离开军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一项目具有相当高的“成本效率”。
一些研究表明,这一类课程确实能够帮助夫妇更好地沟通,减少争吵。但至少两名研究人员认为,“婚姻教育”对于防止离婚作用不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就此开展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研究对象是美军士兵。
推动健康婚姻关系项目的负责官员斯奎亚说,政府在婚姻文化方面能够发挥的影响其实不大。相对而言,电影传达的信息、同龄人和父母的影响更大一些。但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做法还是有改进余地。譬如,对未婚生子的父亲,政府只要求他们支付抚养费,却没有要求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其他影响。
文章来源:http://news.qq.com/a/20070609/000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