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道德,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不是铁的教条,而且没有成文的条律来规范它。它一般是通过社会舆论或者某种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人们的生活构成某种秩序,起约束作用。简单的说,就是社会群体的不成文的规则。
道德,是一个民族凝聚的中心,存在于任何一个文化中。而在西方社会和文化中,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观在起作用。美国在西方国家中是宗教色彩最浓的国家,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因而,他们拥有一套以基督教教义为准绳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圣经乃是美国大的伦理的源泉。基督教伦理学者坎默认为圣经是基督教道德见解和智慧的来源,耶稣以其“爱”的戒命而确定了基督教伦理观念的核心。可以说美国人人道德观的确立基本是基于基督教的《圣经》。
现在,我们就从圣经的角度来透析美国人的几个道德观。
诚实
美国人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箴言:"诚实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网上一位叫Sniper07的网友讲述他的经历:“我有一次钱被一个美国人骗走,这个美国人很穷,带着三个孩子。我给中国人提到这事儿,都几乎是一致的回答:咳!太穷了!语气中有不肖,也有那么一些理解。而当我给几个美国人说道这事,提到这个美国人的动机可能是因为穷,他们却都一致地斩钉截铁地回应道: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 (贫穷是一回事,不诚实是另一回事!)”
这位网友评价说:这句话在西方似乎就像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是他们从小就听习惯了也说习惯了的话。
可见,在美国人的道德观里,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之一。美国人遵循“诚实是最好”的方针,追求身心的全然释放,不喜欢为了什么事而去撒一个谎,然后背上一个沉甸甸的包袱,甚至带来引发更多的谎言的结果。
美国第一人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经典格言之一便是:“我希望我将具有足够的坚定性和美德,藉以保持所有称号中,我认为最值得羡慕的称号:一个诚实的人。”而小乔治砍樱桃树的故事则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将诚实教导地极为清楚的故事。
一个年龄6岁的小男孩从身为庄园主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一把亮闪闪的小斧头。他实在是又高兴又好奇,就跑到自家的后院里,在一棵樱桃树上小试锋芒。父亲回家后,发现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被人砍倒了,非常生气。就厉声喝问:“这是谁干的?”小男孩知道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砍了父亲最喜欢的樱桃树。但他还是鼓起勇气抬起头对父亲说:“我不能撒谎,这树是我砍断的——我想看看这斧头锋利不锋利。”看着脸涨得通红而勇气十足的儿子,父亲顿时化怒为喜。他把儿子拥到怀里,夸奖说:“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比10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这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的乔治·华盛顿。
而在圣经中,耶和华乃是拥有丰富的慈爱和诚实的神。他是信实的神,也教导他的子民们要存着诚实的心。在旧约中,有许多关于诚实的教导。例如在列王记上八章六十一节中所罗门王在耶和华的坛前为以色列全会众祝福的时候说:“所以你们当向耶和华我们的神存诚实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谨守他的诫命,至终如今日一样。”这也是上帝对他的子民说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也当遵守这样的律例与诫命。
在旧约的诗篇中也有关于诚实人受上帝喜爱的这样的话语。诗篇三十一篇二十三节说:“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他。耶和华保护诚实人,足足报应行事骄傲的人。”五十一章第六节说:“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
在所罗门王写的箴言中甚至有两处讲到统治者的诚实可以保全和坚立他的国位。一处是二十章二十八节:“王因仁慈和诚实,得以保全他的国位,也因仁慈立稳。”另一处是二十九章十四节:“君王凭诚实判断穷人,他的国位,必永远坚立。”
在新约中也有许多的例子,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一对名叫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夫妇因为存心对神对使徒们不诚实,欺哄试探神最终落得死亡的结果。
我认为,对于将圣经的话语当做道德行为准则的美国人来说,这些对形成他们如此重视诚实的品质绝对有很大的关系。
同情心
《美德书》的作者威廉·班奈特给同情的定义是“同情是一种认真对待别人的现实——不仅是他的生活境况,还有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感情——的美德。它是一种与处于困境或不幸中的人结成伙伴,支持他,为他分忧的积极态度。”
同情心,是美国的道德之最。同情心也可认为是“怜悯心”,“怜恤心”。
圣经中有一个故事是同情心的典型代表。新约路加福音主耶稣讲述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描述了一个流露同情心的人。一个可怜的旅客因为遇到强盗,被打、被抢劫最终躺在路旁,有个祭司路过他却并不救他,一个利未人路过他也没有救他,只有这位仁慈的撒玛利亚人看见他的时候没有视而不见,反而是动了慈心,停下来帮助这位有需要的人。
新约中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三十二节中劝信徒们:“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在马太福音中讲到“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但是在雅各书中也讲到不怜悯的结果也是可怕的:“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美国人重视同情心,所以别处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在一九九二年的秋天,佛罗里达州受飓风侵袭,爱荷华州的居民就将好几辆卡车的水送到那里;而就在第二年夏天,当中西部闹水灾的时候,佛州人也便投挑报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用较不醒目的方式回报人们向他们表达的善意。
美国女诗人埃米莉.迪金森有这么一首诗<<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
如果我能为一个痛苦的生命带去抚慰,
减轻他的伤痛和烦恼,
或让一只更小的知更鸟,
回到自己的鸟巢,
我就没有白活.
这首诗将怜悯同情与人生的意义挂钩在一起。这非常能体现美国人的这种道德观。
坚忍
另外一个为美国人所尊崇的美德为坚忍。坚忍或者也可称之为毅力。
美国诗人斯大林.托达有句名言是:“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就像这句话说得一样,美国人认为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当一个美国人失败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思考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没有做好,而不是将原因归结在别人身上或者是抱怨社会。失败了归因于自己做的努力不够可以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奋斗,而只会抱怨社会的人只能使自己灰心丧气。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甚至是永远也不会有一个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合理的”社会。要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生活,除了把自己的行动变得“合理”之外别无他法。美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是改变法律,一方面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法律改变社会,通过检查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既改变了社会,又改变了自己。
但是对于许多显然不合理的,美国人认为是可以改变的现象或者观念,可以使这个社会更加进步更加文明的,他们能做的就会坚持去做。他们能够坚忍不拔地为改变社会的不合理而奋斗,也不会因受挫折后就灰心丧气并放弃原有的目标。从林肯宣布解放黑奴以来,美国黑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点点的变化,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已经消除了不少。但是,美国黑人的经济文化地位与白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如此,美国黑人一方面不会因为这个进程太慢就放弃了“消除种族歧视”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不会因这个过程太慢就进行“暴力革命”。美国黑人只是不断地呼吁立法,通过不断地游行唤醒人们的良知,通过不断地奋斗,一代一代地改变人们的观念进而逐步消除种族歧视。人们的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人们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即使通过“暴力”的手段达到了某种“平等”,也不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奥巴马就任总统,NBA球星中的黑皮肤球员,这些都能体现美国黑人在美国地位的转变。
坚忍这一点,在圣经中似乎没有明确出现这两个字,但是从许多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上面却可以看出这个品质。无论是使徒们的祷告,还是一次次地传讲福音,这些故事都能体现这个美好的品质。
美国人的道德观还有许多,诸如责任,谦逊,宽容等等,这些品德在圣经上都是有迹可循的。美国作为一个基督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社会的道德基础自然地落在基督教传统上。200多年来,美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然而,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准则——尊崇个性、崇尚民主、追求自由、勤俭进取、遵纪守法、爱人如己等却是始终不变的基本宗旨。而圣经一直是美国社会道德与精神的支柱。
文章来源于:美国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