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艰难立足美利坚
据说中国人首次踏上北美新大陆是在1785年,当时有3名中国人在美国东海岸登陆,后来有少量清政府支持的中国留学生来美求学,但中国人大批移居美国是1848年以后的事情,直接动因是两大事件:一是美国修筑横贯全国东西长达4000公里的太平洋铁路,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中国广东一带约10万农民被招募来当苦力;二是加州的旧金山发现金矿,随之出现淘金热,来自广东地区的大批中国人登陆美国西海岸,企望圆自己的淘金梦。这些留有辫子、头戴瓜皮帽的东方黄种人,个子虽小,但很能干。
在漫长的岁月中,华人劳工流血流汗,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却招致以爱尔兰裔为主的白种工人的嫉妒和仇恨,美国的排华情绪日益高涨。
在美国经济衰退和就业竞争的促使下,美国国会于1882年炮制了“排华法案”,不仅拒绝中国劳工入境,还把许多定居美国的华工赶回老家,华人人数很快由32万锐减到6万多。“排华法案”像一座大山压在中国移民身上,使他们饱受屈辱和欺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因为中国成了美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盟友。1943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废除了这项极端歧视中国人的法案,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得以改善,并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战争。二战期间,有1.3万多名华人参加了美国军队,广大华人还以购买战争公债、为红十字会募集捐款等形式支持前线。取而代之的美国新移民法虽然每年只允许105名中国人移居美国,但美国华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毕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二战结束后,一批批中国人前往美国留学和创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留学美国和职业移民人数迅速增长,再加上来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的华人移民,构成了今日庞大的旅美华人群体。据统计,1960至2000年的40年内,美国华裔人口增长了10倍多,从不到24万增加到近3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当然其中包括约23万非法移民。旅美华人遍布美国的东西南北,但主要聚居在美国西部的洛杉矶、旧金山和东部的纽约地区。旅美华人中,至少有1/3已加入美国国籍,即归化为美国公民。每个华人聚居区都有或大或小的“中国城”或曰“唐人街”,一家家中餐馆、华人店铺等坐落其间。旅美华人虽然都是黑头发黄皮肤,但讲起话来南腔北调,除了普遍使用的汉语普通话,还有广东话和台湾国语等方言。
2 旅美华人不乏佼佼者
中国人以勤劳智慧和善于吃苦闻名于世。美国有人对移居美国的世界各地的移民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墨西哥人勤快活泼,干完活喝酒跳舞,吃光花光不在乎;越南人干完活进赌场,下馆子,还买高档服装;欧洲人把游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周末给3倍工资也不加班;中国人只要有工作,再苦再累无怨言,而且报酬多少不计较。这话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至少说明中国人的任劳任怨精神是其他族裔无法相比的。
中国人的另一特点是开公司做买卖善于精打细算,甚至到了抠门的程度。有一次我们全家在旧金山的一家中餐馆就餐,餐厅里摆着10多张餐桌,每张餐桌几乎都坐满了顾客,但整个餐厅只有一名华人女服务员,还有一个端盘送菜但又不像服务员的中年男子,后来才知道他是餐馆老板,只见他除了收钱、送客,还见缝插针地当跑堂儿。两个人忙得不亦乐乎,连走路都是小跑带小颠儿,就这样从上午忙到晚上12点,百分之百地超负荷运载,但为了多赚钱,老板宁愿咬牙坚持,也不多雇服务员。儿子住家附近有一家中餐快餐店,我常去那里买刚出炉的烤鸭,看到柜台内外总是那个华人女员工一个人忙里忙外,既要照料坐在餐厅用餐的顾客,又要不停地为顾客填装带回家的塑料饭盒。
美国到底有多少中餐馆?大概谁也说不清。听当地华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我的感觉也是如此。我在圣何塞居住时,不管乘车穿越任何一条像样的街道,都不时有用中文标识的中餐馆在眼前闪过。在繁华街区,中餐馆更是比肩而立,一家挨一家,连华人不是很多的圣何塞都这样,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中餐馆之多更可想而知了。根据当地华人媒体披露的数字,全美约有中餐馆5万家,从业人员30多万。开中餐馆已成为海外华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在美国,不仅华人离不开中餐,不少白人和其他族裔也喜欢吃中餐,从北京烤鸭到四川麻辣,从芝麻汤圆到小笼包,从兰州拉面到台湾小吃等,不同区域和风味的美味佳肴令人大饱口福。美国媒体的调查表明,美国人平均一星期下一次中餐馆,美国中餐馆的数量比连锁快餐店麦当劳多两倍以上。
如果说中餐馆向美国和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餐饮文化,为人类的餐饮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在科技等领域取得辉煌业绩的有留美背景的中华英才,则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瑰宝,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勤奋和智慧,并赢得了世人的仰慕和称颂。他们当中的早期代表人物有清政府支持的留美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著名铁路建筑工程师的詹天佑等;近期代表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和催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朱经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林国炎,太空科学家王赣骏,艾滋病专家何大一,以及囊括美国四大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工程学院、美国医学院、美国艺术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的华裔学术泰斗钱煦。此外还有在硅谷的华人创业先驱李信麟和后来成功创业的刘英武、虞有澄、张忠谋、徐大麟、林杰屏、陈文雄、王嘉廉和庄思浩等。我们对当年声名鹊起的王安电脑想必记忆犹新,王安创建的电脑公司曾享誉美国和全世界,遗憾的是,公司最终破产使王安这位杰出的华人电脑专家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
老一代旅美华人科学家在美国和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新一代旅美华人中的佼佼者也层出不穷:雅虎的创建人杨致远是家喻户晓的人物,42岁的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首位获此称号的华人科学家。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32岁的神经科学家陈露于2005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华人杨咏威当选《绅士》杂志“2005年最杰出及睿智人士”。
有报道说,目前有3万多名旅美华人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在美国的外国博士留学生中,1/4是中国人。
在商业等领域,华人同样人才济济。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5月公布的数据,2002年全美有110万家公司的51%以上的股份为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人士所有。北美《世界日报》报道说,在硅谷150家大企业排行榜中,华商创办的有21家,他们多来自台湾,长期在硅谷创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他领域还有许多华裔杰出代表,如优秀青年钢琴家郎朗,女子花样滑冰世界冠军、被美国布什政府任命为美国公共外交大使的关颖姗等。
3 美籍华人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长期以来,旅美华人参政意识淡薄,总想离政治远远的,认为政治是白人的事,与己无关,因此整天埋头经商、打工、赚钱养家,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因此被美国白人视为“政治上的侏儒”。虽然也有美籍华人在政府任职,但大多是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员,有声望有影响的华人精英简直是凤毛麟角。然而,近20多年来的情况发生了显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参与选举,在议会和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借此表达华人的声音,维护华人的正当权益。1987年1月,吴仙标、陈香梅、杨振宁等著名华裔人士发表《华裔公民1988大选宣言》,呼吁华人团结一致,为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合法权益而斗争。同年3月,近百名华人政界人士在洛杉矶成立“华人政治委员会”,掀起华人参政热。1990年,美国华人杰出人士成立“美国华裔百人会”,旨在代表华人意愿,反映华人呼声,与美国主流社会进行沟通对话,提高华人社会地位。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美国家安全委员会专门邀请百人会的6名成员前往白宫,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美国总统在重大外交问题上首次主动征询华人社团的意见。
在美籍华人政治地位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美政坛涌现出一批华人政治明星,有的进入决策层,成为一方大员和政府掌门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捉重要作用和影响,其代表人物当属官衔最高的美国华盛顿州原州长骆家辉和小布什政府的劳工部长赵小兰。
骆家辉的祖籍是广东台山,美国民主党人。100多年前,其父13岁时随祖父从香港移居美国,祖父在白人家当佣人。1950年,骆家辉在美国出生,1982年起连续5次当选华盛顿州议员,并在1996年的州长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2000年顺利连任。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称赞他是“数百万美国亚裔移民中值得骄傲的人”。骆家辉曾多次率团访华,会见中国领导人,积极推动美中经贸关系的发展。
赵小兰1953年生于台北,祖籍上海嘉定,8岁时随母亲搭乘货船前往纽约,与3年前到达那里的父亲团聚。1979年,她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学位,后任纽约花旗银行高级会计师,1983年入选“白宫学者”,加入白宫特别顾问团,一年后前往旧金山商业银行工作,任该行国际金融副总裁。1986年,赵小兰弃商从政,先后任联邦航运署副署长和交通部副部长,2001年任联邦政府劳工部长,布什总统赞扬她具有“丰富的行政能力和强烈的同情心”。赵小兰曾两次到中国大陆讲学,1986年和1987年分别入选全美六大杰出女性和全美十大杰出女性。她的丈夫是来自肯塔基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康奈尔。
赵小兰在回忆自己刚到美国的生活状况时说:“我当时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会。每天晚上,辛苦一天的父亲还要为我翻译学校的功课,让我明白所学的内容。当时全家住在纽约皇后区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姐妹们一个星期才买一个冰激凌,而且要三人分享,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冰激凌。我父亲一个人做三份工作,母亲持家有方,总是去买平价促销的东西。父母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念大学时向政府申请贷款,然后利用暑假打工还贷。赵小兰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华裔移民的艰苦奋斗史。
2006年,赵小兰对在联邦政府实习的120多名亚裔大学生说:“也许你在奋斗过程中会碰到歧视和不公平的事情,但不要气馁,更不要被歧视挫败而止步不前”,“年轻人不要怕犯错误,重要的是,你可以再试,要不停地走下去”。他告诫青年人:你们必须敢于冒险,我们奖励那些成功者,重要的是不惩罚失败者。在我们国家,失败并不意味着耻辱。这就是赵小兰的人生信条。她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所以才有了今天被称为华人楷模的赵小兰。
除骆家辉和赵小兰之外,还有不少通过积极参选走上政治舞台的华人精英,如美国第一位华人联邦参议员邝友良、第一位华人市长黄锦波、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俄勒冈州联邦众议员吴振伟、加州参议员余胤良等。有的华人深得美国总统信任而出任政府要职,在此还应提到的有总统对外贸易代表陈香梅、美驻尼泊尔大使张之香等。据统计,共有50来位美籍华人担任美国中小城市市长。在刚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的内阁中,华裔物理学家朱棣出任能源部长,华裔人士、奥巴马竞选团队幕僚长卢沛宁担任内阁秘书。
美国两大政党深知,如想赢得总统大选,华人的支持和选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于2007年5月宣布,纽约市华人议员刘醇逸和加州华人女众议员马世云为全美华裔支持希拉里竞选总统总部共同主席。刘醇逸曾经说过,华裔如果不置身于美国的权力机构当中,就根本无法对现实做任何改变。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决心参加1997年的纽约市议员竞选,并终于在2001年成为纽约市历史上第一位华裔也是第一位亚裔市议员。
据估计,旅美华人从事的职业可谓五花八门,遍布各行各业,有社会上层人士、大学教师、医生、律师、企业家、高级行政主管、技术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有中小商人、中小企业主、中餐馆老板、杂货店主、各级文员、熟练工人和大商场大酒店的店员,还有从事体力劳动和受聘于服务行业的人员,如制衣工人、餐馆服务员、建筑工人、搬运工和雇佣工等。
4 “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我从美国回国前,想买一个美国生产的玩具,作为礼物送给亲戚家的小孩。儿子开车拉着我们来到圣何塞最大的玩具商店。我们几个人把整个商店转完了也没看见一个美国玩具,这时商店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这里的玩具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我除了感到几分惊愕,还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国内时早就听说,美国大小超市都有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来到美国一看,果真不假。在美国逛商店,稍加留意,都会看到很多商品上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不同的是价格比国内贵了许多,但质量可靠,不用担心“假冒伪劣”。中国投入美国市场的商品主要是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工业制品,还有服装类、玩具类商品以及食品等。有人举例说:全世界25%的袜子、70%的牙膏、80%的玩具、绝大部分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
如今可以说,美国没有哪一个家庭没有中国商品,生活在美国,想不买中国货都很难。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2006年在“中美经贸论坛”上引用人们开玩笑时说的一句话,来说明中国制造的商品和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他说:美国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在使用中国商品,闹钟、牙刷、牙膏、运动鞋、被子、毛毯等都是中国制造。成先生的话并不夸张。我们在美国给小孙女买了两双鞋和几件衣服,仔细一看,都是中国制造。我在沃尔玛超市买了个菲利浦电动剃须刀,以为肯定是原装,而且价格不贵,心里挺高兴,回国后用了三个月才发现剃须刀柄背面写着Made in China。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玩具市场,资金规模达220亿美元,大部分玩具产自中国,而中国的玩具厂多达8000家,60%集中在广东。当地媒体报道说,中国商品占领了美国人的家庭,连圣诞节也成了Made in China,因为圣诞树上的彩灯等装饰品主要是从中国进口的。
其实,所谓“中国制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产品,而是外国出品牌、出专利、出技术、出设计,用中国劳动力在中国的土地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已,说白了是中国人给人家打工。这一现实表明,中国很多企业尚处在“只制造不创造”的状态。据统计,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有2000多家,只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产品研发方面,中国的投资已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但创新记录却乏善可陈。由于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所以难以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在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于2006年面向全球的金额为83.3亿美元的直接采购中,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占1%左右。
“中国制造”的标签贴满美国和全世界,这一方面为中国人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增强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中国日用品制造业依附于人的巨大隐忧。美国正好利用这一点,把工厂设在中国境内,雇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生产低成本商品。因此说,中国人赚的是打工钱,获得巨额利润的是美国等外国订货商。
品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国国内拥有170万个企业品牌,但在全球知名品牌中却难觅中国品牌的身影,这是制约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所在。例如,中国虽然是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但中国生产的汽车大都是与外资企业合作生产的国外品牌车。有鉴于此,中国政府计划在2010年之前将中国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提高到20%以上,并争取打出10个左右的中国国际名牌,挤进世界500知名品牌行列。
国人殷切期待,尽快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让仿造文化升华为创新文化,让外国人的打工仔成为商品的真正主人,让中国品牌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來源:孙占林的新浪博客